【摘要】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当代青年既要承担重要历史责任,又要面对自身生存发展中的诸多现实问题和各种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动气息、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来涵养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家国天下情怀、理想信念教育、以民为本思想、自强不息品格、改革创新精神为青年奋斗明确主体意识、指明奋斗方向、奠定价值立场、锤炼意志品格、激发内生动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青年 奋斗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思想品格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的培育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为凝聚思想共识、激发青年拼搏斗志提供了价值引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励精图治、顽强拼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奋斗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奋斗精神塑造新时代青年,对于培育新时代青年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在积极实现自我价值中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传统文化蕴含的家国天下情怀为青年奋斗明确主体意识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强烈的国家意识,强调国家的统一完整、利益与尊严,并将这些爱国情感充分展现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家国天下情怀最早渊源于《孟子·离娄上》里“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里的“家国一体”思想,即自觉地把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家庭、家族、国家紧密相连,自觉把自己放置于家国关系中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的情怀,体现了一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烈情怀。不仅如此,中华传统文化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到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着中华儿女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厚责任感与历史担当。这种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通过生活方式、精神理念、国家制度等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道统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回望历史,在中华民族风雨如磐的黑暗日子里,是爱国青年在奔走、在呼喊。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独立潮头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当代青年出生于和平年代,没有亲历过血与火的斗争洗礼,没有对民族存亡痛彻心扉的切身体悟。因而,从历史的比较和审视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今天,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伟大复兴的梦想,面对的各种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就特别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国天下情怀,让这种爱国精神融入血脉之中,成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立身之本和立德之源,以“舍我其谁”的自信和“匹夫有责”的担当,自觉将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乃至人类利益相结合。
传统文化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为青年奋斗指明方向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大学》开篇即明确,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首先就要确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生志向,还指出,志向不仅只关乎自身和父母亲友,还关乎他人、社会、直至国家和民族,因而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礼运》篇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大同理想既是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最朴素的想象,也是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传统文化渊源,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将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这种追求已经凝聚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思维,是中国人的精神之“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没有远大理想,精神上就会因“缺钙”而显得颓唐低迷,就会得“软骨病”,人生之路就会走偏走斜,甚至误入歧途。当代青年的物质生活普遍较为丰裕,但有的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呈现“亚健康”状态,与青年全面发展的目标相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理想信念教育的精髓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相结合,可以帮助青年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将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个人梦想,有效消弭“空心病”现象,自觉抵制看淡一切的“佛系”等“丧文化”带来的消极颓废影响,让理想在奋斗中不断升华。
传统文化蕴含的以民为本思想为青年奋斗奠定价值立场
奋斗的价值立场是彰显奋斗份量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在为谁而奋斗的问题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民本思想为青年奋斗奠定了价值立场。早在西周,统治者就在商朝覆灭的过程中看到了民众的力量,从而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敬德保民”的保民爱民思想,后被儒学发扬光大,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这些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奋斗是为了人民、奋斗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为民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此,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与历代贤人志士对话交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保民、安民、富民、乐民”思想涵养当代青年的奋斗精神,让青年的价值取向始终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一致,从而超越片面追求个人成功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有效化解现代社会的“幸福悖论”及“无意义感”。
传统文化蕴含的自强不息品格为青年奋斗锤炼意志品质
回望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华儿女始终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凝结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就得益于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坚强意志的锤炼。早在《易经》中就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鼓励君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刚健有为、自立自主、勤勉不懈、奋发进取。从《尚书》中的“天閟毖我成功,天亦惟用勤毖我民”提炼出来的“天道酬勤”沿用至今。此外,我国神话故事中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均气势恢宏,影响深远,激励人们迎难而上、锲而不舍。
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不同于西方崇尚武力的侵略征服思想,是内在精神的强大与持守,是意志力的坚韧与不拔,是道德力的修炼与感召。时至今日,这一精神特质仍然是我们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传家至宝。今天,我国正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推动改革与发展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都有新的发展与变化,青年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甚。面对毕业求职、社会融入、创新创业、婚恋交友、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方面的烦心事、操心事,由于青年缺乏实践的历练、阅历不广、对社会认识不深,他们很容易从自身的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很可能在碰到挫折或突遇逆境时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滋生“愤怒”“躺平”等种种心态。用传统文化蕴藏的丰富的自强不息精神资源滋养青年,可以提高青年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由“躺平”变“挺立”,有效消除“草莓族”等病症,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
传统文化蕴含的改革创新精神可以激发青年奋斗的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代青年既置身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又置身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当前,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尤其是创新能力不强。正因如此,要把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作为培育青年奋斗精神的重要内涵。青年只有树立敢于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未知、勇于创新创造的思想观念,才能在实践中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有突破难关的精神。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华民族正是凭借改革创新精神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推动社会历史不断进步。从燧人取火、仓颉造字的神话故事到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以及遍及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等各个领域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无一不是前人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尚变革重创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早在《周易·杂卦》中就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之语,革故鼎新是《周易》变革理念的突出体现。《周易·系辞下》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表明变革是一种常态,是万物运行的法则,是永恒的主题。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无不体现这种改革创新的精神。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丰富的改革创新资源。秉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态度,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改革创新精神成为涵养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的重要思想源泉,可以有效破解工具理性、物质主义的社会倾向导致的人云亦云的头脑“白板化”倾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宝库,是涵养青年奋斗精神的源头活水,能让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温润厚重、能量强大,可以让新时代青年的奋斗力量磅礴、特色鲜明,可以让新时代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立足传统文化涵养青年奋斗精神还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等诸多问题。为此,要将传统的奋斗精神置于新时代坐标之中加以审视,深入挖掘和阐发传统奋斗精神的当代价值。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传统奋斗文化的表达形式,让传统的奋斗意涵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上符合青年的审美特点,打造为青年所喜闻乐见的“年轻态”奋斗文化,使奋斗成为青年日用而不觉的生活准则。要结合当下青年的生活形态,及时回应青年社会生存发展的现实问题,才能让传统的奋斗精神真正走进青年的生活和心里,并在心中落地生根,从而成为具备中国文化根基的“奋斗青年”。
(作者为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盛捷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BK19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梅琳、李安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青年责任》,《广西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②匡列辉:《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要义与实践指引》,《甘肃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
责编/李丹妮 美编/陈媛媛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 2022年12月16日 第12月上期 总第750期
原文链接:http://www.rmlt.com.cn/2022/1216/6626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