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邓稼先
2019年5月5日,2017级药学5班同学代表一行72人,在概论课黄河老师带领下赴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大礼堂观看了由清华大学话剧团演出的《马兰花开》。
“我一定要造出更强大、更厉害的子弹,看谁还敢欺负我们!”这稚嫩的声音来自于孩童时期的邓稼先,是对他的好友杨振宁说的话,自此,“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不凡人生拉开序幕。
邓稼先于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获得学位证后九天后回国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并在之后的许多年里,邓稼先一直致力于核弹氢弹的研究。1964年10月,中国第一科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邓稼先与他的战友们,让胜利的冲击波一次次从西部的大漠传遍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一个新的中国。
邓稼先的青春就是漫长的付出。为造出“更强大,更厉害的原子弹,”邓稼先付出了28年的青春。在这28年里,不断的计算数据,不断的重复实验,不断的实现一次次创新。是什么让一位年仅34岁的年轻人告别了妻子、孩子和父母,隐姓埋名,义无反顾的走进了大漠孤烟?是民族使命感!是爱国精神!是希望祖国变强的愿望!
邓稼先让一颗颗“蘑菇云”在西部大漠炸开了。在1979年的一次核弹空投实验中,天空中没有出现蘑菇云,核弹直接从空中摔在了地上,必须要有一个人马上要进入实验区,探其究竟。但是……谁去呢?要知道核弹中的核辐射的量足以要了一个人的生命,他的同事们都争着要去,但都被邓稼先阻止了,他说:核弹是我设计的,你们去了也解决不了问题,为了他,就算死,我也死而无憾。邓稼先出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平安无事,可以继续实验。
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旧心系祖国。从核实验区出来以后,因为核辐射的影响,邓稼先患上了直肠癌,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从一次井里检查了实验上来之后,他晕到了,不得不住院,但是在病床上的邓稼先,并没有在休息,只要疼痛感不那么剧烈了,就在工作。从最初的一天一针止疼针,到最后的一小时一阵止疼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