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张晓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关系

2022年06月15日 10:43 张晓芹 点击:[]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的支柱。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集中彰显着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三重关系,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

党的精神谱系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树高千尺总有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精神谱系产生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一代代中华儿女通过勤恳劳作、实践探索,铸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高尚的道德标识、先进的思想观念、坚强的意志品质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架构与基座。这些文明精髓,滋养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激励和提振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构建和积淀起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经过时代的萃取,构建起党的精神谱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熔炼而成的精神谱系,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化延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如党的精神谱系中彰显的爱国主义、英勇奋斗、牺牲奉献、以人民为中心等内容特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心系天下、自强不息、贵和尚中、民惟邦本等价值理念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文化纽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头,是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人不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

党的精神谱系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人文传统深厚。一方面,百年来构筑起来党的精神谱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丰富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苦乐观,对中国人的精神陶冶、思想淬炼、利益取舍等有着深刻的影响,造就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既重视个人道德修为,又把全局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党的精神谱系不仅充分彰显了这些重要精神内核,更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党的精神谱系跨越百年的构建和流变,让世人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光,更加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党的精神谱系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以更丰厚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时,时代赋予其崇高的历史使命。内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以文化的形式滋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各族儿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行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顽强斗争和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璀璨光芒。中国共产党人不愧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懈夯实者。

党的精神谱系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进入近现代,东西方各种文化在中华大地交流交融交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持久焕发青春活力,就必须结合新的实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百年来构筑起来的党的精神谱系,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团结带领中华儿女从救国建国到富国强国的精神创造。每一种精神背后,都有无数气壮山河的英雄人物,都有众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在这一种种精神的激励下,党和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基石,它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激活了中华精神的时代活力,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升华了中华思想的治理价值,提升了中华智慧的世界意义。中华文明因之发生了深刻变革,也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得以更加持久地巩固。中国共产党人不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者。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文章来源:湖南日报 2022年01月11日 第07版 理论

原文链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关系-----湖南日报数字报刊 (voc.com.cn)

上一条:【湖南日报】陈小平:在“两个结合”中焕发中医文化新的生机
下一条:【学习时报】李晖:方向明 主义真 学问高 德行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关闭

地址: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校区三号教学楼9楼    电话:0731-88458737    邮编:410208

版权所有 ©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技术支持:恒远翼展